唱片加工缺乏人味 – 東加豆
今天看到一則新聞,
引用如下:-
媒諫道﹕唱片加工缺乏人味
以前,總想不通為何一個歌手在唱片中表現得好好的,但唱現場時便走晒樣,走音、甩嘴咀、唱錯Key樣樣皆出現。在聽過一位為電影、唱片做音響效果的師傅一席話後,便恍然大悟:原來一切皆因有這個幕後功臣「補鑊」之故。
這位曾為不少本地得獎電影及唱片製作音響效果的師傅,也在本港高等學府任教,實戰經驗及理論都異常豐富,處理過的「個案」不計其數,「侍候」過不少大牌及初出道歌手。他說:「知唔知點解有些歌手唱現場永遠都唱唔到個音?因為係我幫佢Tune到咁高,而唔係佢自已唱!」
以前,歌手錄歌是一句句的唱,現在的新人呢?師傅說:「係一個字一個字唱,因為每個音都要執。」聽落實在好得人驚,唱歌竟然如「朗誦」一字一字的「扽」出來,試問如何會有真正的音樂?新人如何憑藉錄歌的經驗得益、獲得進步?
原來,這樣由音響師事後Tune音的效果,在周慧敏當紅時期已開始流行,但當時是一句一句的調整效果,經過十多廿年在技術、技巧及科技的進步下,便發展到可以逐粒字去處理了。
因此,想起年前復出時陳慧嫻一篇訪問,她指已是今非昔比,錫她的人已經不在身邊了,因為當年她錄每首歌都會唱50次,而她的唱片監製兼男朋友區丁玉,會在這50次當中,選出最好的每一句,合成一首「正歌」;但復出後換了唱片監製,再沒有這種厚待了。
歌手重搵錢輕練功
當時看到這段「自白」,也曾吃了一驚,這究竟是撒嬌、坦白還是自爆其短?以唱得聞名的陳慧嫻,原來也不是全然靠自己的功力與能力,也得「事後加工」才能有好效果;其他各方面遜一籌的,要如何處理才可以有相同的成效?
現在的唱片不及以往的耐聽,是不是因這原故?也不全然是懷舊情意結作祟。製作技術是進步了,但卻欠缺了「人」味,完全是「加工製成品」;歌手也不必尋求唱功的進步了,因為有事後的補救,無謂花時間去努力學習,寧願把時間放在有機會賺錢的活動方面。
這種捨本逐末的做法,難怪本地一年難得有張真正好的唱片。唱片業一年到頭指盜版、下載影響業界,但有沒有想過,這種欺騙歌迷、製造偽歌手的做法,才是真正扼殺唱片業的原因?
引用完畢
近幾年已經不相信透過製作後出來的音質了, 看完以上文章後更叫人無奈........
我當然明白時代已不同了, 唱片業架構, 錄音程序, 歌手工作模式..所有的也不斷改變中.
很多人說…..現在的歌手們已不能單靠唱歌為生, 要有廣告..拍電影…等. 太忙了..睡眠不足….狀態不好…
但眾歌手中我們仍能看到一些有水準的歌手, 例如: 王苑芝, 張敬軒, 側田, Eason, 李克勤, Joey, 鄭中基, 等等… 他們也要兼顧不能單靠唱歌為生的職業..
我只覺得, 如果一個真正喜歡唱歌的歌手, 而又要用 ”非常加工” 方式來展現他們的作品, 最難過的, 相信是他們自己了.
一個喜歡唱歌的人, 應該好 ”享受” 一氣呵成地唱一首歌, 享受從自己身體內發出一連串不同的聲量, 享受著從自己身體發出那擴音的功能….等.
單靠 ”加工” 方式獻唱, 那裡拿份自信出來作現場演繹?
陳慧嫻的錄音方法, 我也可以接受, 因為她真的唱了幾十次…而CD的標準應是嚴格一點, 而她的現場演繹也不會令聽眾失望..
最近在電視台上看到AT17 及 Twins 同台演出, AT17很明顯來得出色, 看到 ”林二汶” 那穩定的而紮實的聲線, 和她隨即唱了一些歌曲, 已感覺她對唱歌的熱誠和背後的努力有多大. 觀眾也能分辨, 誰是熱愛唱歌而當歌手, 或是愛當明星而唱歌.
最近也常聽到很多人拿 “衛蘭” 與 “張靚顈” 比較, (兩個我也頗喜歡)
無疑, “衛蘭”的歌聲很出色, 但也僅是唱片, 而現場水準, 我只聽過她唱 “今夜你會不會來” 比較保持住70分. 其餘的…有待改準.(Fans們, 不好意思了)
而 ”張靚顈” 聽過她很多現場演繹, 雖說她濫用”海豚”音, 但她確是很有水準.
每當我們聽到一首喜歡的歌曲, 而原唱歌手屢次在現場演繹得強差人異, 總會令人失望的.
即使時代已不同了, 唱片業架構不斷改變中, 事事講求關係的社會, 也希望選出一些 “Right Singer”.
東加豆
26 April 2006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